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
抗战时期的晋察冀军区被誉为典范的抗战根据地,其在抗战胜利后兵力一度达到20多万,堪称兵员众多、将领卓越。然而,作为模范战区,随着停战协定的生效,因军调执行机构设在北平,晋察冀迅速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军队的精简与整编。此举不仅意味着将老弱病残的士兵复员转业,还对军区的骨干力量造成了影响。随之而来的是,内战全面爆发时,晋察冀处于被动局面,虽然曾多次参与战斗并成功消灭敌人,但整体上多为消耗战,特别是在城市攻坚战中,收效甚微。
为了支援东北战区的战斗,原隶属于晋察冀的冀热辽军区被扩编为冀察热辽军区,并归属于东北军区。1946年,张家口保卫战爆发时,晋察冀辖区内共有四个纵队,其中第一纵队在年底归建晋冀鲁豫军区,剩余的第二、第三、第四纵队以及各二级军区地方部队仍然隶属晋察冀。
到了1947年,中央工委进入晋察冀进行军事和地方工作指导,朱德总司令提议成立野战机动部队。晋察冀曾经两次组建野战军,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坚持下来。随着战局的变化,再次组建野战军成为必然的选择,目的是有效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。从其他战区的经验来看,野战军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。
展开剩余74%晋察冀野战军成立后,杨得志担任司令,罗瑞卿与杨成武分别担任第一、第二政委,部队下辖二纵、三纵、四纵。第二纵的司令为陈正湘,第三纵司令为郑维山,第四纵司令为曾思玉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野战军成立之前,杨得志为第二纵司令,杨成武为第三纵司令,陈正湘则为第四纵司令。野战军成立后,纵队军政主官经过重新调整,陈正湘从第四纵司令改任第二纵司令,而第二纵的首任司令是郭天民。郭天民曾是晋察冀的战将,在张家口保卫战失败后,对上级有一些不满,最终转投刘邓麾下。
郑维山原为地方军区司令,原本打算前往刘邓领导的大别山战役,但经过多次挽留后,他被任命为第三纵司令。曾思玉也是因多次挽留而留在部队,之后被提拔为第三纵的副司令,并最终升任为纵队司令。
提到陈正湘,很多人对他了解不深。实际上,陈正湘不仅是出色的战将,还曾在三个野战纵队中担任过两次纵队司令。然而,在1949年部队改编为军时,他并没有被任命为军长,这一情况至今让人疑惑。
1947年,晋察冀野战军在正太、青沧和保北的三场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后,野战司令部决定趁机进攻保定以北地区,采用围城打援的策略,调动第二纵的两个旅和第三纵的一部分部队围攻徐水。目的是吸引北平、保定的敌人增援,为主力部队歼灭增援敌人创造机会。然而,敌方派出五个师和一个战车团与我军主力在徐水东北形成对峙,虽然打了一段时间,造成了一些伤亡,但由于敌人集结成阵,未能分割歼灭。
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强大压力下,野战司令部决定通过诱敌深入、灵活机动的战术来消耗敌人。正当此时,石家庄的敌人罗历戎率领的第3军从南方进攻,企图与北面的敌军形成南北夹击。野战司令部则抓住这一机会,计划将敌人引入清风店进行歼灭。由于目标距离主力部队一百多里,必须进行急行军,地方部队被要求配合阻击,争取时间。
如果部队向南推进,北面的敌人肯定会紧随其后,因此,指挥部决定让陈正湘带领四个旅,在北方对敌人实施阻击。敌方的十个师与我方兵力差距极大,战斗将会十分艰苦。为了延缓敌人前进,部队设置了两道阻击线,挖掘战壕并以蛇形排列,提供藏兵、运兵、射击等多重掩护。敌人试图用望远镜进行侦察,却找不到突破口。当敌方的坦克进入战区后,被当地的封锁沟挡住,无法继续前进。
在敌人进攻受阻后,敌方的汽车和坦克无法顺利推进,而绕行时又被地方部队的防线所阻拦。经过多次的阻击战,四个旅坚持了七天,歼灭敌人超过4000人,成功为主力部队在清风店围歼敌人创造了条件。
保北阻击战和清风店战役为晋察冀野战军创新了歼敌记录,展现了部队的坚韧与智慧。在短暂休整后,部队参与了石家庄的解放战役,随着战事的转折,晋察冀从被动走向主动。然而,杨得志的身体状况未能支持他继续前线指挥作战,只得暂时离开。
事实上,杨得志的身体状况在抗战末期便已不佳,曾在延安休养。抗战结束后,他请求返回前线,并担任冀晋军区副司令员和冀晋纵队司令,参与了绥远战役、张家口保卫战、晋北战役等多次关键战役。
1948年冬季,因长时间的高强度战斗和恶劣的生活条件,杨得志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,上级决定让他到后方休养。1949年,副司令韩伟被调任为军长,随着平津战役的胜利,华北的战事逐渐平息,晋察冀的20兵团驻守华北,并未参加大规模战役。此后,杨得志的身体恢复,并于1949年10月被任命为铁道兵团第一副司令,解放后调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及北京军区副司令等职务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